查看原文
其他

分“土”了!地大获得嫦娥五号首批月球样品

7月12日, 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在京举行嫦娥五号任务第一批月球科研样品发放仪式,标志着月球样品科学研究工作正式启动。经审核,来自13所科研机构的31份申请获得通过。我校地球科学学院汪在聪教授和何琦教授领到了第一批月球样品(CE5C0400),共200毫克。

汪在聪教授展示月球样品  

汪在聪教授(左一)代表我校领取月球样品证书

月球样品证书

月球样品外观 


记者在实验室看到,月球样品为粉末状,十分细腻,为防止空气中水分太高,样品被塑封在一个小型玻璃瓶内。接下来,团队将会对月球样品进行一系列研究,以了解复杂月壤的结构、组成和成分,以此认识月壤形成和改造过程,月球的岩浆过程和月幔演化历史。

汪在聪表示,阿波罗时代获得样品绝大多数是距今30多亿年前的古老样品,而中国此次取回来的样品可能是非常年轻的(距今约10余亿年),这对于刻画月球从古老到年轻的深部过程和演化历史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此次嫦娥五号的成功采样,显示了中国强大的科学实力,对科学家来说也是非常难得的研究机会,他倍感珍惜。

汪在聪2016年从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回国,来到地球科学学院地球化学系工作,主要从事高精度亲铁亲铜元素含量和金属稳定同位素的研究,他建立了低本底高精度亲铁亲铜元素含量和同位素分析方法,极大推动对行星增生演化、地幔岩浆过程、壳幔相互作用和巨量金成矿等诸多前沿科学问题的认识。他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自然》等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被《自然》等顶级期刊引用500余次,受邀为《自然地学》子刊撰写评论。

从2003年接触地质学,18年来,汪在聪教授坚守地质初心,瞄准国际前沿,大胆假设、小心论证,一步步拓展研究领域,并推向世界一流。在德国期间,他利用亲铁亲铜元素研究地幔岩浆过程及行星增生过程,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受到国内外同行认可。回国后,他针对前沿科学问题组织团队开发了Ca-Fe-Cu-Zn-Zr等诸多元素的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水平达到国际一流,开拓的方向吸引了海内外同行的关注。同时,他开发高精度的金和其他亲铜元素含量分析方法,应用于华北克拉通地幔演化与中生代巨量金成矿的前沿难点科学问题,成果显著。


点击视频和小锤君一起来看看月球样品开箱的高光时刻



文 | 庞伟红
图|王俊芳 部分由受访者提供视频 | 王俊芳微信编辑|王俊芳魏海勇 王俊芳 




地大更多资讯欢迎关注:

地大新闻网 voice.cug.edu.cn中国地质大学新浪微博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抖音(CUG1952)学习强国“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号
央视频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号中国教育发布客户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号今日头条“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号腾讯视频“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号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融媒体中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